• 人生就是博

  • 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180 50px

    行业新闻

    能源新技术创造新动能

    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 作者  :佚名 | 2017年11月14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正是在追问中 ,方显理性、科学与公义 。在可燃冰的试采中,我国一直对环境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在试开采的前六年间,先后在神狐水合物区组织了10个航次的野外调查 ,系统勘察了这一海域的地质、海洋生物、海底环境、海表大气甲烷等特征 ,对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监测,保证了整个开采过程的安全 、可控和环保。

    未来 ,可燃冰如果能实现大规模开发利用,将对我国煤炭依赖性能源结构带来重大改善。从社会大众的角度看 ,价格可控的 、可广泛使用的替代性能源的出现,正是“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 。

    “正名”新核电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能发电技术。“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几个字意味深长 。上世纪80年代,在法国和英国的帮助下,中国建设了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当时 ,从水泥到电话线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国产化率仅为1%。而华龙一号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六万多台套设备的生产、配套和组装 ,涉及上海 、四川等28个省市、5300多家企业。

    但相对技术上的高歌猛进,全球核电面临的是一个饱受争议 、并且相对低潮的环境。2011年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各国普遍放缓了核电建设速度 。2015年《全球核工业状态报告》显示,全球核电厂开工数由2010年的15座跌至2014年的3座,全球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连续3年低于11%。

    在国内,对核电的质疑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几年来,题名为《十问内陆核电》《多余的核电》《反核电宣言》的文章屡见报端 ,部分社会公众的恐核情绪也再次滋长。

    但对于核电的安全性问题,上至国家领导人 ,下至设计施工者 ,都从来没有过丝毫松懈 。

    2014年 ,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国际核安全峰会上首次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观:“荷兰哲人伊拉斯谟说过 ,预防胜于治疗。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重大核事故为各国敲响了警钟,人生就是博必须尽一切可能防止历史悲剧重演。”2016年,国新办发布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也提到 ,“核事故影响无国界 ,核应急管理无小事”。

    唤起人类恐惧的是新技术,平息人类恐惧的,则往往是更新的技术,这一点,华龙一号是绝佳的例子。不同于以往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根据地球重力和自然循环的方式,设计了一套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在无外部电源的情况下,依然能为核电站提供防护措施。它还采用了双层安全壳结构,不但可以抗9级地震、防大型海啸,还可以抵御商用大飞机的恶意撞击。

    从核电本身来看,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 ,它仍然是短期内替代化石能源发电的重要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曾指出 ,要利用化石燃料所给的喘息时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利、太阳能、燃料电池 、地热等 ,而“要保证70亿到100亿人口在地球上活着并生活得比较好,原子能还是最可能的解决方案之一。”

    1234

    上篇:

    下篇:

    350 45px

    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77号比科新大厦  传真:  电邮:303235380@qq.com 

    陇ICP备14001663号 人生就是博集团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