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互联网金融喧嚣背后:一边吹大泡沫 一边自挤泡沫

    2015年3月16日

      互联网金融延续火爆势头。

      一方面,不断有新的资本进入网贷行业,更有不少平台获风投青睐;另一方面,P2P平台倒闭和跑路现象不断出现 。而在行业监管政策尚未落地之前,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在追求规模的征途上,正经历着边吹大泡沫,同时又痛苦地挤泡沫的过程。与此同时,创新路在何方,这一必须面对的课题 ,也无时不刻在考验着业界智慧。

      “之前与我在一个业务团队的成员 ,现在有十几个出去做CEO了,年薪百万以上都有不少 。”一位P2P平台CEO日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这位年轻的CEO此前供职于宜信公司 ,他所指的业务团队是宜信的一个贷款部门  。宜信公司较早涉足P2P行业,随着行业发展加快,从宜信出来做CEO的络绎不绝 ,宜信也成了网贷业的“黄埔军校” ,业内也经常有人以“宜信系”自居 。

      最近两年 ,互联网金融火爆异常 ,然后 ,在一片火热的表象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可以说,行业一边在急速地吹大泡沫,一边又极为痛苦地挤泡沫。

      有平台年推广费达7000万

      前述CEO所说的业内高管年薪在百万以上,实际上并不普遍,这些公司大都背景深厚 ,实现盈利并不困难,而更多创业型公司则以股权激励等方式代替高薪。

      据悉 ,创业型P2P公司为迅速做大业务,提升估值 ,拿到更多外部融资 ,普遍选择在营销和市场方面发力,烧钱由此开始。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某知名P2P平台每个月花在某搜索引擎推广上就在500万~600万元 ,一年接近7000万左右 。

      P2P从业人员的薪资也水涨船高 。北京某平台CEO表示,其公司从百度挖来一位员工,该员工月薪比在百度高1000元,为6000元。3个月后,该员工离职去了另外一家P2P公司 ,月薪升为18000元 ,5个月后其又跳到第三家P2P公司,月薪变成25000元,8个月 ,薪资竟翻了4倍多。

      中信腾牛网总经理黄海旻告诉记者,当前 ,互联网金融发展火热主要有几大因素 :一是监管政策支持 ,自上而下鼓励创新;其次  ,互联网技术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为从业者和投资人都带来效益 。此外 ,与美国相比 ,中国工薪阶层处于由存款向消费转型的节点。

      博金贷总经理熊小鹏也表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互联网+”的社会模式同样离不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菜金融副总经理郑海阳认为,互联网金融也满足了中国当前特殊金融生态下的市场需求,而且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 ,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

      业内:行业处于盘整阶段

      在金融市场上,风险型投资者会说,当泡沫来临时,不应感到害怕,而应享受泡沫。过去两年 ,网贷业的从业者都是享受到泡沫的人。然而 ,随着平台盈利趋难、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叠加时 ,行业泡沫的临界点似乎也随之而来 。临界点的到来,集中体现在平台频曝倒闭,行业洗牌也在加快。那么 ,互联网金融“病”在哪儿呢?“目前来看,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互联网还是一个分发渠道的角色,一种营销工具 。”黄海旻表示 。

      众信金融COO谭阳坦言,并不存在所谓信用贷款,贷款从原理来说都是抵押类贷款,平台想要做到纯信息中介很难。

      不少公司为了节省成本 ,也减少了对搜索平台的投入,纷纷转向品牌和业务层面 ,一位业内人士称,搜索并不能使平台的品牌影响力有很大的提升 ,从长远发展看 ,品牌对投资人的粘性至关重要。

      不过 ,第壹投CEO唐震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如可以称之为一个行业,还没有到洗牌时段 ,目前最多是盘整阶段 。

      互联网给传统金融业务打上了“反应快 、去中心化、用户体验好”等标签,由此,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交易规模的追求远胜于业务质量,对于目前行业的业务类型,业内也有不同看法。

      黄海旻表示,风投最喜欢的是纯通道模式,可以实现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而他们最看好的模式 ,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 。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