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如何“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2022年5月10日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可以说是影响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重大变革。目前,我国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因为各种显性或隐形壁垒的存在,影响了市场效率 、增加了交易成本,并对技术创新形成掣肘。因此,在拥抱一个“公平、高效、高质”的市场之前,人生就是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而这些问题在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同样存在。要促进“两山经济”发展 ,就要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创新中心运营负责人卫旺。

    应关注国内市场分割问题

    中国环境报:为什么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

    卫旺:首先,立足国际和国内的复杂形势,可以看出来目前我国面临“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持续冲击 。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44万亿,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贸易大国。疫情迫使全球各国孤立主义抬头 ,统一的国内市场对于提振消费、打通内循环至关重要。

    其次,立足国内市场 ,可以认为市场分割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前者如气候、地理地貌特征等 ;后者如行政权力和企业市场势力等垄断因素。前者主要构成市场运行中的物流成本;后者行政垄断与企业经济垄断往往叠加出现 ,而且行政垄断可谓痼疾难除。

    中国经济曾经一度形成“对外贸易偏好”,中国出口额以年均18%的速度迅猛增长,而省际贸易额的年均增长率仅为4.8%。中国区域性的市场分割,意味着无法实现理论上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国内资源配置效率 ,致使各区域更多将注意力转向对外贸易替代国内贸易,从而加深国内市场的分割程度。

    以电力市场为例,造成2021年省间交易占比仅为18.6%的原因在哪?

    一是中国的国情使得资源分布十分不均。水电资源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风电资源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东北 、西北地区 ,而电力负荷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

    二是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市场分割问题。政府间合作机制虚化,一些地方更注重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 ,有时甚至替代市场的功能 。

    因此 ,《意见》中“市场”被提到百余次,其指向清晰可见 。《意见》开头就特别强调,“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所以,“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必然成为下一步市场改革的方向 。

    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中国环境报:全社会如何协同“减污降碳” ?

    卫旺:中国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高环境污染排放 。因此 , 有必要在要素配置效率估算时考虑环境污染变量。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本质是以价格机制为基础,统一协调和配置资源,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使稀缺的资源要素被配置到效率更高 、效益更大的部门 、地区和市场主体中,进而提升整个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尤其是全社会仍需协同“减污降碳”。

    在当前的背景下 ,各地区 、各行业都应通过链接全国碳市场、共同保护低碳产业链 、推动能源互联和加强技术合作等途径 ,降低减排与控碳成本 ,促进技术研发与应用。这就需要通过新的规则建设来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各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能够畅通的流动。

    让生态要素能够循环流通

    中国环境报 :如何有助于生态要素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中循环流通?

    卫旺:要培育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领域相关市场 ,需要建立包括决策 、执行 、监督、仲裁等功能的跨区域协调机构,完善多层次生态要素协调互动的市场合作机制 ,为正确处理地区间的竞争关系 ,建立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等创造条件。

    随着排污权、用能权 、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作为生态产品纳入全国大市场进行交易,在核算体系中环境污染变量会变得越发重要 ,污染的市场定价问题就会被重视起来,未来必然会将污染排放计入生产成本。

    研究发现,在重化工 、重煤的工业化时期,考虑环境污染负外部性模型所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不考虑环境约束的结果平均来看要低。随着全社会对环保的重视 ,2012年后这两类贡献值几乎相等。

    近年来,经济调整与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提升了要素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这更加说明未来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全国大市场中也可以实现绿色资源的价格化 、资产化、证券化与可交易性。生态要素能够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中循环流通,也是“两山经济”的基础支撑与内在要求 。

    来源(国家能源局) 作者(国家能源局)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